PCDIY!實驗室
-
十銓T-FORCE TREASURE TOUCH External RGB 1TB外接式固態硬碟實測開箱,高調RGB燈條加持就是要與眾不同!
隨著技術的進步,SSD在同樣輕薄的尺寸下,容量可以越做越大,加上SSD本身相比傳統HDD硬碟擁有不易損壞等優勢,除了能在機殼內不佔太多空間(並且不必顧慮水平、垂直,可隨意擺放),對於外接式行動硬碟來說更是輕巧好攜帶,讓不少大廠注意到這塊市場,並紛紛推出許多外接式行動SSD。 這次小編入手了由知名大廠Team Group十銓科技所推出T-FORCE TREASURE Touch External RGB外接式行動SSD,不僅擁有長寬高85.5 x 68.5 x 12.5mm的小巧尺寸、高達400MB/s的讀寫速度、不容易損壞等作為SSD的優點,另外更是內建RGB燈條,讓原本看似一般的行動硬碟也能擁有高調的電競風格。 TREASURE TOUCH External RGB SSD外型採用黑色金屬髮絲紋設計,可有效幫助散熱,細緻的表面更是不容易沾上指紋、污漬,讓玩家在長時間使用時能夠保持美觀,長寬高85.5 x 68.5 x 12.5mm的小巧尺寸讓整體寬度與一般外接SSD差不多,不過在長度上更加短小,重量也只有106g,對於攜帶、收納來說更加方便。 位於SSD前端更是搭載RGB燈條,讓原本低調的風格瞬間高調起來,並可透過觸控頂部觸控板來改變燈效。 此外,TREASURE TOUCH External RGB SSD採用USB 3.2 Gen2 Type-C接口,不僅能提供高速的傳輸效能,並透過可切換Type-A、Type-C的連接線,更能支援大部分的USB裝置,包括Windows、Mac、PlayStation、Xbox遊戲主機上。 接下來就實際上機測試吧!先在電腦上透過CrystalDiskInfo與CrystalDiskMark來檢測,從數據上可以看到T-FORCE TREASURE Touch External RGB SSD讀寫來到476/514.03 MB/s,符合官方讀寫400MB/s的效能,這速度已經是一般傳統HDD外接硬碟將近3倍之快,在轉移、保存遊戲資料上可以大幅縮短傳輸時間。 前面說到這顆外接行動SSD支援性相當廣泛,小編就直接利用目前最新的次世代家用主機PlayStation 5、Xbox Series X來簡單驗證,可以看到不管是哪一陣營的主機都同樣可以偵測到T-FORCE TREASURE Touch External RGB SSD,並可格式化作為遊戲儲存碟使用,不過由於次世代主機皆內建支援PCIe 4.0的高速SSD,這類型的外接儲存硬碟僅能保存上一世代的遊戲(PS4、Xbox ONE)。 整體使用下來,T-FORCE TREASURE Touch External RGB SSD作為一個外接式行動硬碟確實相當實用,不僅能有快速的SSD讀寫效能,更可支援家用遊戲主機,整體支援性相當廣泛,在外型設計上,金屬髮絲紋外觀配上可切換燈效的RGB燈條,要低調、高調隨玩家心情而變,正在尋找一顆與眾不同的外接式行動SSD嗎?不妨考慮看看這顆T-FORCE TREASURE Touch External RGB SSD吧! 廠商名稱:十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821-688 廠商網址: →更多的【PCDIY! External SSD & HDD 外接式 固態硬碟 & 機械硬碟 / USB Flash Drive 隨身碟 / Memory Card 記憶卡 / Card Reader 讀卡機】: →更多的【PCDIY! 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PCDIY! HDD / 機械硬碟 / 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NAS / 網路儲存裝置】: →更多的【PCDIY! Camera / 相機 鏡頭 / 攝影機 / 行車記錄器 / 穿戴式攝影機 / 腳架雲台 / 三軸穩定器 / 攝錄影器材】:
-
ASUS Pro WS W480-ACE工作站主機板,支援10代U,賦予公司與領域專家們絕佳穩定的工作利器
工作站電腦(Workstation PC),主打的就是能高效能運作,提供24/7的運作需求,並具備遠端管理能力,在不需要超頻的前提下,提供穩定且高度擴充能力,賦予專業創作與工程人員(如專業美工、工程師、遊戲設計師、動畫特效師、醫療研究人員、特定領域的科學家等等)能完成各種複雜且負載重的運算,包括AI訓練、深度學習、3D CAD與渲染等專業應用,以滿足企業用戶與專業創作者的頂尖效能與多工負載等使用需求,以快速達到其工作所需目標! Intel在規劃第10代Comet Lake家族的處理器平台時,在晶片組方面除了Z490、H470、B460、H410等一般商用與玩家用的平台之外,另有推出W480針對工作站市場的平台。適合用來安裝Core i9-10900K至Core i3-10100等桌機處理器,以及Xeon W-1290P至Xeon W-1250等工作站處理器。 有關於W480晶片組與其他晶片組的不同處,可以參考下表: ▼ Intel 400晶片組比較 在華碩規劃的主機板產品家族中,有WS字樣的即代表Workstation系列,屬於工作站主機板。最新的版本包含Pro WS X570-ACE (AMD系列),以及本篇要介紹的Pro WS W480-ACE (Intel系列)為主,集結了極佳效能、進階連線能力,搭配龐大的儲存裝置支援度,以及能支援自家ASUS Control Center Express遠端監控軟體等特點,讓工作站應用也能輕鬆加入IT資產管控列表中,輕輕鬆鬆日理萬「機」。 外觀採用黑白簡樸主題色,在CPU的散熱模組、M.2散熱片方面則採用凹凸波浪形設計,兩組PCIe x16插槽具備金屬強化設計,防止插拔時的損壞。在W480晶片組上方的散熱片則標有Pro Series的字樣,在音效晶片上也有Crystal Sound的字樣,提供絕佳的音質輸出。 內建LGA 1200插槽,可支援Core i9-10900K至Core i3-10100等多款PC處理器,以及Xeon W-1290P至Xeon W-1250等工作站處理器。4條記憶體插槽可以支援到128GB ECC DDR4 DRAM,此外主機板更提供12+2 Dr.MOS供電模組,提供超穩定、多工負載輕鬆應付,且具備偵測與修復記憶體單位元錯誤、大幅減少系統當機與數據毀損機率,完整擁有一台工作站的所有必備技能。 在I/O連線方面,提供了一組Intel I225-LM 2.5 Gb乙太網路,以及一組Realtek RTL8117 GbE 網管級乙太網路(下詳),並提供2組Thunderbolt 3埠(USB-C埠)、4組USB 3.2 Gen 2 (SS10)埠、2組USB 3.2 Gen 1 (SS5)埠,提供各式高速周邊傳輸需求。另配置6合1音源孔、2組DisplayPort與1組HDMI埠,以提供視訊與音訊的輸出需求。 說到RTL8117商用網路晶片,算是類似BMC(Baseboard Management Controller,基板管理控制器)的功能,支援IPMI (Intelligent Platform Management Interface,智慧型平台管理介面),除了本身可以當成一般的GbE乙太網路使用之外,更能搭配ASUS Control Center Express (ACCE)管理軟體來使用 (ACCE為ASUS Control Center的基礎版本),擁有強大的遠端管理功能,可以透過主控電腦來檢視遠端電腦的軟硬體資訊、感測器內容,遠端桌面控制,設定BIOS內容等等,當然也可以遠端開關機,當機也能強制重開機或關機,還可以升級BIOS、清除CMOS、限制使用RegEdit修改註冊內容,或限制USB埠的存取權限,當然亦可遠端安裝與卸除應用軟體,進行工作排程等等,就如人親自到電腦端一樣。 雖還不支援遠端安裝作業系統,且Windows下必須安裝Agent軟體才行,但基本上都可以滿足企業管控的需求,讓IT管理者能夠一手掌控全部電腦的使用狀態。 使用時,先找一台主控電腦,安裝好ACCE,並將主機板裡面隨贈的ACCE軟體序號輸入授權管理頁面之後,即可開始進行部署。 將遠端被控的電腦的Realtek RTL8117另連上網路線,即可開啟其遠端管控功能,記得再好安裝Windows版本的Agent程式,並輸入ACCE所在電腦網址即可。接著就可以透過ACCE主控電腦來管理這些遠端電腦了。 若需要更完整的管理功能(如Linux電腦或非ASUS電腦),則需要取得ACC完整版本(該軟體是以CentOS建構的虛擬應用容器,可部署於VMware虛擬機內),同時取得對應授權,即可使用更全面的功能。 介紹了硬體產品外觀、功能,以及強大的網管軟體應用之後,接下來,就讓我們看看ASUS Pro WS W480-ACE主機板的效能表現吧!以下是PCDIY!本次的測試平台。 ● 處理器:Intel Core i9-10900KF (10C20T,3.7~5.3GHz) ● 記憶體:Team Group DDR4-3600 16GBx4 (2933MHz,CL16,1.20V) ● SSD:Team CARDEA Zero Z440 MP34 1TB (PCIe 4.0 x4 @ PCIe 3.0 x4) ● 繪圖卡:NVIDIA GeForce RTX 2080 SUPER 8GB GDDR6 ● 電源供應器:MISTEL Vision MX850 (80 PLUS白金) ● 作業系統:Windows 10 Pro 64-bit v1909 ● 驅動程式:NVIDIA Studio Driver 456.38 接下來,我們透過一系列專業繪圖領域相關測試,來評測這塊工作站主機板的效能。以下的測試軟體,包括V-Ray、Octane、Luxmark、Blender、SPECviewperf等,以測試Core i9-10900KF搭配GeForce RTX 2080 SUPER在專業繪圖領域的效能呈現。此外,像是創作應用相關的Puget Bench for Photoshop與Premiere,我們也測試一下,以了解這樣的工作站拿來進行各式創作的效能表現。當然工作站相關軟體如SPECviewperf、SPECworkstation也放入測試項目。 整體而言,華碩這款Pro WS W480-ACE工作站主機板,支援Intel第10代處理器,並可以雙顯示卡運作,提供強大CPU與GPU運算能力,再搭配2.5GbE的網路頻寬,同時支援高達128GB ECC記憶體容量,能賦予專業人士進行各種專業繪圖等應用。此外,搭配商用級網管晶片,讓IT網管能夠輕鬆掌握該工作站的運作狀態,並可遠端操控,輕鬆管理公司所有電腦。 總之,想要建構一台穩定、快速、擴充能力強、可遠端管理的工作站電腦,那麼這片ASUS Pro WS W480-ACE工作站主機板,將是您不錯的選擇之一,有興趣的玩家可以入手試試。 廠商名稱:ASUS - 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093-456 廠商網址:
-
NVIDIA GeForce RTX 3090 24GB創始版顯示卡開箱實測,邁向8K超高畫質遊戲與創作應用的絕佳利器
繼上次為各位介紹了之後,相信大家也想趕快知道RTX 30系列中最頂級的GeForce RTX 3090 24GB顯示卡效能如何。終於等到了,9月24日晚上9點就是RTX 3090創始版卡與AIC卡效能解禁日。這次PCDIY!優先取得RTX 3090顯示卡,同時為了方便比較,我們也拿到Titan RTX 24GB顯示卡來做對照。另外,當然也會把RTX 3080與RTX 2080S列入比較。並全面加入8K相關測試,讓大家得知這張傳說中的8K Gaming顯示卡,是否真能玩得動。除了遊戲之外,對於創作類應用方面,RTX 3090是否能完全取代上一代卡皇Titan RTX?以下就來為大家開箱與實測! 值得優先說明且為玩家打預防針的部份,就是NVIDIA在推出RTX 3090時,其定位跟Titan RTX一樣,主打創作者、遊戲開發者、專業繪圖應用市場,且該卡也順便可以玩到8K級遊戲,因此狂熱電競玩家們若有足夠的銀彈,購入此張顯示卡也不是不行。但若您要用C/P值來討論3090的話,那麼就請您還是選擇3080比較合適。因為3090在4K解析度遊戲的表現,最多只贏3080相同環境下大約20%。在創作類軟體方面,可能最多就是贏3080約25%或更多。至於8K遊戲的話,一般來說,3090搭配DLSS模式是可以跑得動的,相較於3080就跑得非常喘!因此,有了這樣的認知之下,我們再來討論3090這張顯示卡吧! 首先在規格方面,RTX 3090配置Micron的24GB GDDR6X記憶體,跟上一代Titan RTX一樣容量 (但Titan RTX配置的是Samsung的GDDR6)。至於時脈設定方面,Titan跟RTX 3090的設定非常不同。Titan的GPU基礎時脈、爆發時脈、記憶體時脈分別為1455MHz、1680MHz、1750MHz,而RTX 3090則稍微降低為1395MHz、1695MHz、1219MHz。雖說後者在GPU核心與記憶體頻寬方面都比較高,但可能執行傳統應用程式或遊戲時,反而會有Titan RTX效能跑得比RTX 3090還高的現象。這點在後敘的效能實測上可以看得到! 有趣的是,上一代卡皇既然都叫Titan RTX了,新的為什麼不叫Titan RTXa呢? (學當時Titan Xp的叫法一樣)。也許老黃覺得都用數字好了,所以才改稱為RTX 3090,以讓產品的名稱單純化。 這次RTX 30系列顯示卡,共有GeForce RTX 3090、3080、3070 (以及後續的3060)等型號,採用全新Ampere繪圖架構,在三星8奈米製程的幫助之下,讓GPU Die能夠塞入更多電晶體,因此這一代GPU核心方面,除了在CUDA核心數提升,採用全新SM架構(可提供2倍FP32執行指令數),並在DLSS與光追引擎的提升之下(搭載第二代RT核心、第三代Tensor核心),使其在遊戲效能上突飛猛進,效能比上一代Turing架構快上許多! 此外,在光線追蹤與DLSS (深度學習超級取樣) 2.0的模式下,不僅可讓高解析度遊戲的畫面更逼真,且更流暢,使得RTX ON不再只是口號,而是可以在現今3A遊戲大作中真實呈現。由於這次GeForce RTX 3090搭載了24GB GDDR6X記憶體,比Titan RTX搭載的GDDR6更快,雖同樣採用384-bit記憶體寬度,記憶體時脈也降低,但RTX 3090採用PCIe 4.0 x16架構設計,使其整體頻寬提升到936GB/s,這對4K甚至8K解析度下的密集負載運算下,絕對是有直接幫助的。 這次開箱NVIDIA的GeForce RTX 3090 Founders Edition (創始版),採用Ampere GA102-300晶片,採用8nm製程,Die的大小為628 mm²,塞入了280億個電晶體,再搭配24GB的GDDR6X記憶體,且首度支援PCIe 4.0規格,因此發揮出更高執行效率,使其可以輕鬆應付8K等級的遊戲與應用軟體! 正由於GeForce RTX 3090的GPU Die更密集,時脈也設定非常高 (GPU時脈達1440MHz,爆發時脈達1710MHz,記憶體基礎時脈1188MHz),因此溫度也非常高。這次GeForce RTX 3090 (以及3080)採用全新的雙軸氣流設計,以提供最佳的散熱效能,而且還風扇噪音量還比上一代低。主要是順應當今塔型主機為主的機殼內,顯示卡剛好位於機殼的中間處,因此透過一邊風扇的吸入冷空氣,另一邊的風扇將熱氣排出。便可讓散熱效果更好,遊戲過程也能更加安靜。 顯示卡內部的混合式均熱板涵蓋熱管散熱器,可有效地分散熱氣,並讓空氣流通。至於外露式的堆疊型散熱鰭片,在視覺上和功能上,都可強化氣流中心的設計。再結合一體成形的X框架,可提供最大的硬度和堆疊型散熱鰭片體積,而且將空氣阻力可降至最小。亦即,這次RTX 3090創始版的設計,不僅效能更強,風扇噪音也低,帶給玩家極靜的遊玩環境。 這次RTX 3090還有保留NVLINK連接埠(3080/3070已取消SLI),可搭配SLI HB Bridge橋接器,讓兩張RTX 3090透過SLI的方式來提升效能。當然前提之下需要軟體本身有支援雙顯示卡模式,才會讓效能再提升。 由於DX11只能單卡運作,多GPU時必須搭配SLI驅動程式才行。但新一代的Vulkan與DX12 API,都可以多GPU運作,亦即只要有支援DX12或Vulkan的遊戲或應用軟體,在GPU的選項那邊可以直接看到多GPU的選項,便可啟用多GPU的效能加乘能力。 看到AMD先前已全面砍掉Radeon家族顯示卡的CrossFire功能了,NVIDIA也在其表示,將把先前SLI原生支援功能取消,改成遊戲原生支援。自2021年1月1日起,新的驅動程式不再提供SLI模式了,NVIDIA會將把重心擺在與各軟體廠商合作,推出可以原生支援多GPU的優化軟體,以取代用SLI驅動程式的方式來boost遊戲或應用軟體效能! 這次GeForce RTX 3090、3080、3070的建議售價分別是1499美元、699美元、499美元 (新台幣46,900元、21,900元、15,900元),比前代還要便宜。而在效能方面也大幅精進,包含3070贏過2080 Ti、3080效能是2080的兩倍,而3090則是主打8K級遊戲的應用,將帶領玩家進入遊戲新世代! ▼ NVIDIA GeForce RTX 30系列顯示卡規格與發表日期 只是,3090的建議售價是3080的2.15倍,雖然比起Titan RTX剛出道時的2799美元便宜近一倍,但對玩家來說也是頗大的負擔! 至於與3080相比的話,3090的體積果然比3080大很多很多,RTX 3090和RTX 3080的GPU Die大小都是628 mm²,而前者為了塞入更多CUDA核心(10496 vs. 8704),並焊上更多記憶體,因此3090顯示卡的「份量」也非常大,採用3-Slot設計,長寬達313 x 138 mm²,相較於RTX 3080的2-Slot設計,長寬達285 x 112 mm²來說,想裝RTX 3090可得準備好大一點的機殼才行。 有關於RTX 30系列的新架構、新功能、新設計等技術相關文章,請參考我們先前的報導。本篇就著重於GeForce RTX 3090創始版的開箱與效能測試。 (1) 第一課:安培新架構、新光追,與全新RTX IO遊戲快速載入技術 (2) 第二課:裝機注意! RTX 3080/3090全新散熱設計、3090的8K遊戲、RTXGI (3) 第三課:電競玩家必備Reflex低延遲技術,周邊與360Hz螢幕 (4) 第四課:創作者輔助利器NVIDIA Studio,與直播主利器NVIDIA Broadcast 至於這次NVIDIA發表的GeForce RTX 3090創始版,效能跟3080相比如何,跟上一代Titan RTX與RTX 2080 SUPER系列的效能相比是如何呢?以下就讓我們一一看下去吧! ◆ CPU:Intel Core i9-10900KF ◆ MB:ROG MAXIMUS XII FORMULA Z490 ◆ RAM:G.SKILL Trident Z Royal 3600 8GB x2 ◆ SSD:CORSAIR MP600 2TB ◆ Power:Thermaltake Tough Power XT Platinum 1275W ◆ Driver:GeForce Game Ready Driver 456.16 ◆ OS:Windows 10 Pro 1903 ◆ VGA1: GeForce RTX 3090 F.E. 24GB GDDR6X ◆ VGA2: GeForce RTX 3080 F.E. 10GB GDDR6X ◆ VGA3: Titan RTX 24GB GDDR6 ◆ VGA4: GeForce RTX 2080 SUPER 8GB GDDR6 先來看看GeForce RTX 3090顯示卡,在AMD B550、X570平台之下,絕對可以跟AMD Radeon RX 5000系列顯示卡一樣開啟PCIe 4.0 x16的模式,擁有64GB/s的頻寬,為PCIe 3.0 x16的兩倍。雖說在一般Full HD、2K遊戲之下沒什麼差異,但若在4K環境,且擁有許多材質資料和物件在畫面時,PCIe 4.0 x16的優勢就可以從這邊看到。以下就來看看在遊戲方面的測試結果比較,特別說明的是,以下遊戲都是設定成最高畫質。 另外為了測試8K解析度,由於當今支援HDMI 2.1規格的8K螢幕不易取得,我們便透過NVIDIA官方建議的,使用NVIDIA控制面板內建的DSR (Dynamic Super Resolution,動態超級解析度)功能,調整成4x模式,以4K螢幕來模擬8K的解析度,在這樣的模式下,可以大略得知在8K螢幕或電視上的效能表現。而在下方測試中,2080S因為遊戲都無法支援到8K,因此只有N/A的成績,至於其他顯示卡,若無法順利跑分,也以N/A來表示。以下開始透過圖表來看看這次四張顯示卡的表現如何吧! 從上述的各項測試結果來看,用RTX 3090來玩遊戲,在4K以下跟RTX 3080一樣,都是效能非常優異。不過也有一些遊戲因為優化沒做很好,使得RTX 3090的實力無法完全發揮出來。至於最新的光追遊戲方面,2K還能給80FPS以上的效能,甚至4K解析度下還能跑到將近40FPS的成績,甚至8K也跑得起來,不像其他顯示卡已經喘到爬不動。由此可知,RTX 3090對於最新3A遊戲大作,是絕對可以輕鬆搞定的,4K可以順跑,至於8K的話,只要搭配DLSS時,就能給予玩家最高畫質與最流暢的超細緻遊戲新體驗! 至於這次NVIDIA發表的GeForce RTX 3090創始版,在創作者方面的效能表現如何?跟上一代Titan RTX相比,到底快了多少?值得創作者再掏錢購買嗎?以下就來實測看看。 ◆ CPU:AMD Ryzen 9 3900XT ◆ MB:ASRock B550 Taichi ◆ RAM:G.SKILL Trident Z Royal 3600 8GB x2與x4 ◆ SSD:CORSAIR MP600 2TB ◆ Power:Thermaltake Tough Power XT Platinum 1275W ◆ Driver:NVIDIA Studio Driver 456.38 ◆ OS:Windows 10 Pro 1903 NVIDIA在創作者與繪圖工作站的布局,主要是以Quadro系列為主打,提供最高精度的繪製品質,讓專業人士可以透過Quadro來製作出最高品質的作品。至於GeForce系列,則是以消費性遊戲卡為主,給予一般消費者、各式玩家、電競選手、狂熱玩家來選購,讓他們可以玩自己喜愛的遊戲。 然在新一代遊戲越來越講究畫質、提供高精細度材質的選項,再加上如今有不少人紛紛入手4K的螢幕之下,既有高階顯示卡的8GB記憶體容量早已不太夠用。此外,以遊戲開發者來說,想要開發出超高畫質遊戲,也需要有一張具備龐大記憶體的消費性遊戲卡,來當作開發與測試平台。對於一些創作者來說,若他想要製作4K以上解析度的遊戲或卡通動畫,不是講究專業繪圖者,那麼也是要有一張能夠即時運算的光追顯示卡來達成。因此,2018年的Titan RTX就是這樣應運而生。 時過兩年,隨著Ampere架構GPU推出,NVIDIA也推出了Titan RTX的繼任者,也就是GeForce RTX 3090,並以更優惠的價格,提供給狂熱玩家、創作者、開發者們選購,讓現在與未來的3A遊戲大作,都有最棒的效能表現、有最細緻的畫質,更可在4K解析度下順暢玩光追遊戲。若要搭配8K解析度也只要開啟DLSS模式即可,讓玩家們為下世代8K遊戲「超前部署」! 總之,玩家們如預算充足(已知AIC卡大約NT$46,900~NT$58,490)的情況下,可以現在就搶先購入GeForce RTX 3090這張怪獸級的神卡,以打遍天下無敵手!要是預算沒那麼充足,只想順玩4K遊戲的話,那麼還可以退而求其次,選擇GeForce RTX 3080這張超高效能的遊戲卡。至於是否要等RTX 3070出來再說呢?那麼就請再等等,3070的效能解禁日是台北時間10月16日晚上,請玩家們繼續鎖定!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本篇) (12) (13)
-
NVIDIA GeForce RTX 3080 10GB創始版顯示卡開箱實測,4K高畫質光追遊戲的最佳主角
今年9月說是NVIDIA月也不為過,從9月2日凌晨正式發表代號為Ampere的GeForce RTX 30系列顯示卡開始,正式推出RTX 3090、RTX 3080、RTX 3070等顯示卡,上架日期,則分別是9月17日正式上市RTX 3080,隔一個禮拜之後,也就是9月24日換RTX 3090上市,最後在10月16日則會讓RTX 3070上架。 這期間NVIDIA也一直釋出一些新訊息,整個新聞版面幾乎都被NV洗版,如先前的開箱,以及前不久才公布的NVIDIA併購Arm新聞,而RTX 3080創始版的測試數據也在9月16日9點正式公布(編按:PCDIY!當天接近傍晚才拿到,只能加緊趕測中,並趕製這篇文章給大家參考)。至於9月17日晚上9點,的開箱與測試效能文章也解禁了。再過一個禮拜,也就是9月24日晚上9點之後,還會有RTX 3090的創始版卡與AIC卡效能解禁,最後10月16日又會有RTX 3070的效能解禁,因此玩家們後面還會被NVIDIA的RTX 30訊息轟炸! XD 因此,您現在看到這篇文章的時候,各家的RTX 3080顯示卡已在通路商上架。想買RTX 3080的話,可以先。由於NVIDIA RTX 3080創始版的效能,在PCDIY!內部測試之後,其實跟AIC客製化的效能相差不多,加上創始版數量有限,因此市面上很.難.買.到!想買RTX 3080的玩家們,PCDIY!建議還是買AIC版本會比較實際。因此,本文創始版的效能,就給各玩家參考囉! ▼ NVIDIA GeForce RTX 30系列顯示卡規格與發表日期 這次RTX 30系列顯示卡,採用全新Ampere繪圖架構,在三星8奈米的製程下,塞入更多電晶體,在搭配第二代RT核心、第三代Tensor核心,以及全新SM架構提供2倍FP32執行指令數的加持之下,使其在遊戲效能上突飛猛進,在光線追蹤與DLSS (深度學習超級取樣) 2.0的模式下,讓RTX 3080縱使在4K之下,也能擁有流暢且高畫質的畫面,使得RTX ON不再只是口號,而是可以在現今3A遊戲大作中真實呈現。 這次GeForce RTX 3090、3080、3070的建議售價分別是1499美元、699美元、499美元 (新台幣46,900元、21,900元、15,900元),比前代還要便宜。而在效能方面也大幅精進,包含3070贏過2080 Ti、3080效能是2080的兩倍,而3090則是主打8K級遊戲的應用,帶領玩家進入遊戲新世代! 有關於RTX 30系列的新架構、新功能、新設計等技術相關文章,請參考我們先前的報導。本篇就著重於GeForce RTX 3080創始版的開箱與效能測試。 (1) 第一課:安培新架構、新光追,與全新RTX IO遊戲快速載入技術 (2) 第二課:裝機注意! RTX 3080/3090全新散熱設計、3090的8K遊戲、RTXGI (3) 第三課:電競玩家必備Reflex低延遲技術,周邊與360Hz螢幕 (4) 第四課:創作者輔助利器NVIDIA Studio,與直播主利器NVIDIA Broadcast 這次先來開箱NVIDIA的GeForce RTX 3080 Founders Edition (創始版),採用Ampere GA102晶片,採用8nm製程,Die的大小為628 mm²,塞入了280億個電晶體,再搭配10GB的GDDR6X記憶體,且首度支援PCIe 4.0規格,因此發揮出更高執行效率,使效能可以比GeForce RTX 2080 Ti快將近1倍! 正由於GeForce RTX 3080的GPU Die更密集,時脈也設定非常高 (GPU時脈達1440MHz,爆發時脈達1710MHz,記憶體基礎時脈1188MHz),因此溫度也非常高。這次GeForce RTX 3080 (以及3090)採用全新的雙軸氣流設計,以提供最佳的散熱效能,而且還風扇噪音量還比上一代低。主要是順應當今塔型主機為主的機殼內,顯示卡剛好位於機殼的中間處,因此透過一邊風扇的吸入冷空氣,另一邊的風扇將熱氣排出。便可讓散熱效果更好,遊戲過程也能更加安靜。 顯示卡內部的混合式均熱板涵蓋熱管散熱器,可有效地分散熱氣,並讓空氣流通。至於外露式的堆疊型散熱鰭片,在視覺上和功能上,都可強化氣流中心的設計。再結合一體成形的X框架,可提供最大的硬度和堆疊型散熱鰭片體積,而且將空氣阻力可降至最小。亦即,這次RTX 3080創始版的設計,不僅效能更強,風扇噪音也低,帶給玩家極靜的遊玩環境。 至於這次NVIDIA發表的GeForce RTX 3080創始版,效能跟上一代RTX 20系列的效能相比是如何呢?以下就讓我們一一看下去吧! ◆ CPU:Intel Core i9-10900KF ◆ MB:ROG MAXIMUS XII FORMULA Z490 ◆ RAM:G.SKILL Trident Z Royal 3600 8GB x2 ◆ SSD:CORSAIR MP600 2TB ◆ Power:Thermaltake Tough Power XT Platinum 1275W ◆ Driver:GeForce Game Ready Driver 456.16 ◆ OS:Windows 10 Pro 1903 先來看看GeForce RTX 3080顯示卡,在AMD B550、X570平台之下,絕對可以跟AMD Radeon RX 5000系列顯示卡一樣開啟PCIe 4.0 x16的模式,擁有64GB/s的頻寬,為PCIe 3.0 x16的兩倍。雖說在一般Full HD、2K遊戲之下沒什麼差異,但若在4K環境,且擁有許多材質資料和物件在畫面時,PCIe 4.0 x16的優勢就可以從這邊看到。以下就來看看在遊戲方面的測試結果比較,特別說明的是,以下遊戲都是設定成最高畫質。 從上述的各項測試結果來看,RTX 3080玩老遊戲可說是小菜一碟,4K輕鬆壓制,若玩新一點的DX12遊戲,4K也都有60FPS甚至70FPS以上的表現,讓玩家可以玩得非常順。至於最新的光追遊戲方面,2K還能給60FPS以上的效能,甚至4K解析度下還能跑到最低30FPS的門檻,不像RTX 2080S只能20FPS以下在那邊喘。由此可知,RTX 3080對於最新3A遊戲大作,是絕對可以輕鬆搞定的,給予玩家最高畫質與最流暢的遊戲體驗! 至於這次NVIDIA發表的GeForce RTX 3080創始版,在創作者方面的效能表現如何?跟上一代RTX 20相比,到底快了多少?值得創作者花錢購買嗎?以下就來實測看看。這部份的測試平台,就改選AMD平台為主,以發揮出PCIe 4.0的優勢!(誰叫Intel現在還沒有PCIe 4.0的桌機平台XD) ◆ CPU:AMD Ryzen 9 3900XT ◆ MB:ASRock B550 Taichi ◆ RAM:G.SKILL Trident Z Royal 3600 8GB x2與x4 ◆ SSD:CORSAIR MP600 2TB ◆ Power:Thermaltake Tough Power XT Platinum 1275W ◆ Driver:NVIDIA Studio Driver 456.38 ◆ OS:Windows 10 Pro 1903 NVIDIA在2018年推出Turing架構的RTX 20系列光追顯示卡,以及後來推出主流與入門級的GTX 16系列非光追顯示卡之後,如今過了兩年,於2020年再次推出Ampere架構的RTX 30系列4K級光追顯示卡,並以等同上世代價格、2倍級效能的訴求,來讓消費者一起上車,一同駛入光追遊戲的新世界。 透過上述實測之後,可以發現RTX 3080在Full HD (1920x1080)最高畫質的表現下,都能擁有超級流暢的畫面,在2K (2560x1440)下也有優於RTX 2080S的水準,甚至在4K (3840x2160)解析度下,也能獲得60 FPS的流暢門檻。就算開啟光追與DLSS之下,也能輕鬆達到30 FPS的最低門檻。因此,想玩最流暢的4K光追遊戲,GeForce RTX 3080將是玩家們的最佳選擇。 至於創作類應用呢?對於創作者與繪圖工作站來說,GPU的效能往往可以用省下的時間成本來評估其價值,而通常新的顯示卡都能以倍數級的效能成長幅度,來讓創作者更快完成工作。以這次RTX 3080為例,在搭配Optix模式之下,可以比CUDA或OpenGL模式還快很多,甚至許多創作類軟體在支援Ampere GPU之下,效能爆發程度也非常明顯。因此RTX 3080可說是一般創作者在4K解析度下的絕佳選擇,至於8K的部份,則請期待PCDIY!後續為大家準備的RTX 3090效能評測吧! 總之,現在想要換顯示卡,不管是玩當紅3A級遊戲大作,或是想要體驗主流級的光追遊戲,那麼就別考慮10月中旬才推出的GeForce RTX 3070,只要您的預算在2萬元以上,那麼就可以考慮直接進場GeForce RTX 3080顯示卡!因為這張卡,將會是您開啟下世代4K光追遊戲的最佳主角! (1) (2) (3) (4) (5) (6) (7) (8) (9) (10) (本篇) (11) (12) (13)
-
Seagate FireCuda Gaming Dock實測開箱,Thunderbolt 3電競玩家與創作者專屬外接儲存航空母艦!
在資料量越來越大,傳輸速度也要求更快的今日,外接儲存裝置也必須跟著升級上來,以便符合當今的儲存需求。Seagate (希捷)早在CES 2020就確立了今年會推出新一代針對電競遊戲所打造的外接式儲存裝置(行動硬碟),以一次滿足玩家們對於頂尖效能、便利性及設計感的追求,協助遊戲玩家將潛力發揮到極致。 由於當今內建Thunderbolt 3介面的筆電或桌機越來越多,新一代Intel處理器也紛紛內建Thunderbolt 3功能,新的Tiger Lake筆電更直接內建Thunderbolt 4埠,以推升下世代高速傳輸介面新標準。正因為Thunderbolt 3同樣採用USB-C的共規標準,其高速傳輸的應用,不僅可以用來連接儲存裝置,更可用來當成USB Hub、網路連接,以及視訊輸出,甚至提供快充功能,因此越來越多輕省筆電(Ultrabook)紛紛導入這樣的介面,讓傳輸速度與擴充能力同時爆發! 看中Thunderbolt 3平台的應用越來越廣,Seagate也發表了全新的FireCuda Gaming Dock,以The Heart of Your Battle Station (戰鬥站台的核心)為主打特色,搶攻電競玩家與專業創作者市場。產品外型採用金屬霧面設計,搭配機身右處具備RGB電競燈效,並透過Thunderbolt 3高速傳輸埠為主要對外連接埠,除了內建4TB HDD之外,還提供1組空的M.2 SSD的插槽,讓您用來安裝上市售的任何一款M.2 2280 NVMe SSD (例如可選購FireCuda 510 NVMe SSD來擴充)來擴充容量來使用,成為個人高速的資料儲存儲存中心。 Seagate FireCuda Gaming Dock除了內建4TB HDD的超大容量,並可加裝SSD來提供超快存取速度之外,還具備多種連接埠,包括Thunderbolt 3埠 x2 (上行與下行各1)、Display 1.4視訊輸出埠、4組USB 3.2 Gen 2 (皆SS10規格)、1組USB 3.2充電埠、GbE RJ45網路埠、3.5mm耳麥埠、3.5mm音訊輸出埠等等,一台Dock即可一次滿足大容量儲存、超高速儲存、周邊擴充等多重需求。讓您的輕薄筆電得以完整釋放出所有的資料存取與周邊擴充能力! Seagate這款Gaming Dock採用金屬霧面外型設計,同樣具備電競光,最大的特色之一,就是裡面還提供1組空的M.2 SSD的插槽,讓您用來安裝上市售的任何一款M.2 2280 NVMe SSD,即可擴充容量,讓此Dock兼具4TB HDD的超大容量(可用於儲存大量的冷資料或備份資料),以及您選購之SSD的超快速度(用於儲存遊戲或經常使用到的熱資料)。一台Dock即可一次搞定大容量儲存、超高速儲存、周邊擴充等多重需求。 要是您的電腦沒有Thunderbolt 3埠,仍可透過USB Type-C的連接方式來連接Seagate FireCuda Gaming Dock,只是採用USB連接模式時,就只能存取內部的HDD裝置 (此時指示燈為綠色,由於USB協定的限制,此時M.2 SSD是無法存取的),因此想要發揮SSD + HDD雙儲存裝置的優勢,以及其他周邊擴充的優勢,建議連接Thunderbolt埠來發揮出此裝置的全部功能(透過Thunderbolt連接時,指示燈顯示藍色,表示已發揮出全部功能)。 身為一款電競周邊,內建RGB燈效幾乎已成標配,因此Seagate FireCuda Gaming Dock也加入了RGB元素,在開機時就會發出RGB燈效。玩家亦可透過隨附的Seagate Toolkit來控制燈效與亮度,以展現個人風格。除此之外,Seagate Toolkit也具備備份或鏡像功能,可設定背景自動備份,或鏡像,讓存放在電腦C:槽的資料也能同步備份至Dock中,重要資料不遺失! 值得注意的是,玩家可以隨時更換SSD,但內建的4TB HDD是完整包住的,因此消費者沒辦法透過更換內部的HDD來提升容量 (硬要拆開就會失去保固)。Seagate表示其內建的4TB HDD,對於一般玩家來說其實以足夠,且其擁有3年保固,若日後有更多儲存需求,還是可以透過連接其他外接硬碟,或是擴充SSD容量來達成。要是玩家不在乎保固的話,也是可以日後添購更大容量HDD來更換的。以下就來深入了解內部的構造,讓讀者了解裡面的用料與配置內容。 接下來,就讓我們進行效能實測了!由於Seagate FireCuda Gaming Dock可支援Thunderbolt 3來驅動HDD、SSD讀寫,也可以透過USB-C來驅動HDD讀寫。在測試時,使用USB-C或Thunderbolt 3來測試HDD的效能是幾乎一樣的。因此底下就以Thunderbolt 3介面的測試成績為主。 測試平台: ● 筆電:ASUS ZenBook UX425JA ● SSD:Seagate FireCuda 510 M.2 PCIe 3.0x4 1TB 值得說明的是,由於Windows 10 Build 1803以後版本,會自定把Thunderbolt 3的外接儲存裝置視為「可移除裝置」,也就是以一般可抽取式儲存裝置來看待(事實上也是如此啦!),因此在Windows的移除原則中,就會自動設定成「快速移除」的模式,這樣不會提供寫入快取的加速功能,讓使用者可以隨時拔除該儲存裝置,而不會讓資料受損。 雖然上述模式對於意外拔除裝置時的資料遺失風險較低,但相對讀寫效能就無法拉高,因此若玩家想享有更好的讀寫效能,就得在連接好Dock之後,分別進入HDD與SSD的讀寫原則頁面裡,手動切換成「寫入更好」的模式,然後啟用「寫入快取」,這樣就能啟用寫入快取功能。當然,這樣一來,要移除裝置時就得手動點選「安全移除裝置」,才能將未寫回裝置的資料趕緊寫回,以免不小心因為意外拔除裝置而造成資料遺失! 以下就來看看在「未開啟寫入快取」模式,與「開啟寫入快取」模式下的效能表現。 總之,Seagate這款FireCuda Gaming Dock,如同個人的資料航母,不僅內建高達4TB的大容量HDD以方便儲存大量資料,亦提供讓使用者自己加裝M.2 SSD,以便進行高速與即時資料存取需求。 透過Thunderbolt 3連接埠,玩家可以將需要高速傳輸的即時資料至SSD,或是將備份資料、冷資料丟入大肚量的HDD內,一機即可將玩家的各式遊戲程式、多媒體資料、創作作品等,以及現有電腦的所有資料,完整備份或同步存取完成,玩家的各式寶貴資料都能一次搞定,完善地儲存在這台Dock裡,以脫離資料不夠存放的夢魘。 Seagate FireCuda Gaming Dock提供3年有限保固,目前僅有提供內建4TB HDD容量,售價為新台幣14,900元。 廠商名稱:Seagate - 台灣希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網址: 技術支援:02-2545-1305 →更多的【PCDIY! External SSD & HDD 外接式 固態硬碟 & 機械硬碟 / USB Flash Drive 隨身碟 / Memory Card 記憶卡 / Card Reader 讀卡機】: →更多的【PCDIY! 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PCDIY! HDD / 機械硬碟 / 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NAS / 網路儲存裝置】: →更多的【PCDIY! Camera / 相機 鏡頭 / 攝影機 / 行車記錄器 / 穿戴式攝影機 / 腳架雲台 / 三軸穩定器 / 攝錄影器材】:
-
Century CROM2NVU32C實測開箱,USB 3.2 Gen 2外接式M.2 NVMe SSD專用外接盒電腦維修工維修神兵利器!
當今M.2 SSD可說是越來越普及,以主流級PCIe Gen 3 x4的NVMe SSD為例,期循序讀寫效能隨便都飆破3000 MB/s大關,在速度上不僅是SATA 6Gbps SSD的6倍,且拜其容量的提升,也讓作業系統開機速度和應用程式載入速度更快,成為當今裝機必備的主要儲存裝置。 然由於M.2 SSD在速度上的優勢,真的只適合或限制於裝在主機板的M.2插槽,當成固定式磁碟嗎?當然不!市面上許多推出「隨身碟」產品的廠商,也紛紛規劃出新的產品線,以SSD來當主體,搭配有質感的外型,設計出「外接式SSD」產品,並透過USB 3.2 Gen.1 (5Gbps)、USB 3.2 Gen.2 (10Gbps)或是USB 3.2 Gen.2 x2 (20Gbps)等介面,讓用戶享有高速的傳輸需求。甚至也有廠商推出Thunderbolt 3 (40Gbps)介面的「行動SSD」,讓有需要大量資料存取的玩家們,也能快速傳輸完成。 然由於上述的產品也因造型、容量、速度的不同,與產品的定位,有各種不同的價格區間,有些不一定便宜!在當今已有不少玩家們紛紛擁有不只一條NVMe SSD之際,也有廠商推出M.2 SSD Enclosure (M.2 SSD外接盒),來讓玩家自己安裝自己的M.2 SSD,成為一條長度超長的隨身碟,透過傳統USB Type-A或USB Type-C,來與電腦進行傳輸。只是這樣的話,由於這類SSD Enclosure直接接上電腦的USB埠,可能造成插拔上的困難,且因放置在桌面也可能造成散熱上的問題,變成比較不方便長時間使用。 日商Century近期推出了「」,就是一款NVMe SSD直立式外接盒與Dock (型號CROM2NVU32C)。搭配其專屬M.2 SSD外接盒 (型號CRM2NVEC),讓使用者以直立式插卡的方式,安裝其Dock (擴充塢)上,並透過USB-C (10Gbps)介面連接到電腦。其主打的特色之一,就是可以輕鬆插拔或更換其他儲存裝置,SSD Enclosure主體是採用絕佳的連接針腳設計,以防止SSD針腳受到磨損,官方宣稱可以插拔10,000次,讓您的USB埠不會因為經常的插拔而弄壞。該產品(Dock+外接盒)市價大約是6,480日元 (大約是新台幣1,800元)。 此NVMe行動Dock站,在散熱設計上也非常出色,可保護SSD主體,再來因為其採用Dock設計,巧妙將主控(Host)端IC與SSD本體分開,以改善散熱效果。使用時,將Dock以USB纜線連接,在接另一端連接至電腦的USB Type-A或Type-C即可。在供電方面則只要一條USB纜線就可搞定,無須另外接變壓器,就可能滿足NVMe SSD的電力需求。 Dock主機的尺寸為:75 x 43 x50 mm,重量約110 g。而SSD Enclosure的尺寸則是38 x 112.5 x 13 mm,重量約46 g。值得注意的是,產品僅支援NVMe協定,因此傳統的SATA/AHCI M.2 SSD是不相容的! 至於在傳輸效能方面,官方表示理論上可以達到USB 3.2 Gen.2的10 Gbps (920.3 MB/s)的傳輸速度,因此該SSD Enclosure上只要安裝一般PCIe 3.0 x2等級的SSD,即可達到這樣的速度。如果你手上有多個SSD,其SSD Enclosure也可以單買,讓您當成卡匣般可以隨時換。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vk-BNG4hJI ▲Century針對其NVMe SSD直立式外接盒與Dock產品,做影片介紹 相較於一般的傳統隨身碟大約讀取只能200MB/s上下、寫入速度也太過緩慢,甚至4K IOPS更慘不忍睹,充其量只能當作「修身養性」的資料儲存媒介。反觀外接式SSD (或是SSD Enclosure搭配安裝自己的NVMe SSD)來說,其透過USB-C的介面,可發揮更快的速度,且容量也夠高。因此玩家可以將各式大型遊戲資料安裝至外接式SSD,以便可以在各電腦間使用,不用每台電腦的安裝一次。 至於多媒體(照片、影片、音樂),或是大型資料庫,透過安裝於外接式SSD之後,就可以在不同電腦上方便使用,走到哪用到哪。由於SSD的IOPS速度夠快,因此外接式SSD也可以跟一般SATA/NVMe SSD一樣的用途,將作業系統安裝進去,以便可以帶到其他電腦以USB儲存裝置的方式來開機。電腦就會將該SSD以UASP (USB Attached SCSI Protocol)的協定來運作,搭配對應的驅動程式來順利開機。 例如玩家可以將Windows 10或是Linux (Ubuntu 20.04)安裝至外接式SSD,然後拿到你的桌機或是筆電來使用,甚至你也可以直接將遊戲安裝進去,以便測試各電腦的效能表現。這樣一來,您若要借別人電腦來玩自己的遊戲時,完全不需要動到他硬碟裡面的資料,只要用你的SSD來開機,然後裝置驅動程式更新之後,就進入到你的Windows 10環境,你就可以隨時開應用程式、玩自己遊戲啦! 當然要是誰的筆電或桌機的硬碟出了問題,無法開機,抑或是裡面資料不小心刪了,想要救回來的話,您也可以使用這支外接式SSD來開機,然後執行救援程式來幫內建SSD做資料救援,或是將整顆硬碟做備份。這才是進階工具人的終極必備配備啊!XD →更多的【PCDIY! External SSD & HDD 外接式 固態硬碟 & 機械硬碟 / USB Flash Drive 隨身碟 / Memory Card 記憶卡 / Card Reader 讀卡機】: →更多的【PCDIY! 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PCDIY! HDD / 機械硬碟 / 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NAS / 網路儲存裝置】: →更多的【PCDIY! Camera / 相機 鏡頭 / 攝影機 / 行車記錄器 / 穿戴式攝影機 / 腳架雲台 / 三軸穩定器 / 攝錄影器材】:
-
配備10代U + Quadro RTX + W480之專業工作站,賦予專業領域工作者源源不絕的效能馬力 ft. ASUS WS720T工作站主機
以電腦的分類來說,可依照效能等級,來大致分成入門型電腦、一般電腦、電競電腦/創作者電腦、工作站電腦,以及伺服器電腦。這些電腦功能與角色皆有不同,對於一般使用者來說,可以用到電競電腦/創作者電腦。而針對公司應用來說,則會有工作站電腦,以及伺服器電腦等等。 上述的工作站電腦(Workstation PC),與其他的產品定位比較不同,主要是廠商針對不同的垂直應用市場,所打造出的高效能運算(HPC)級電腦。這類電腦主要針對各行各業的專業創作與工程人員(如專業美工、工程師、遊戲設計師、動畫特效師、醫療研究人員、特定領域的科學家等等)所設計,可用來進行各種專業繪圖、即時工程繪圖、醫療繪圖、即時運算、工程運算、資料分析、專業級影片處理/後製/轉檔、各種特效合成…等工作,並能精準處理複雜、負載重的運算,並將運算結果快速呈現出來,以達到其工作所需目標! Intel日前推出第10代Comet Lake家族的處理器,包括Core i9-10900K至Core i3-10100等多款PC處理器,以及Xeon W-1290P至Xeon W-1250等工作站處理器,其中的旗艦版本,可以最高達到5.3GHz的單核運作時脈,搭配最高10核心20執行緒的配置,讓系統效能更上一層樓。 ▼ Intel Comet Lake家族處理器主要市場分類 在搭配的Intel 400系列晶片組中,則包括Z490、W480、H470、B460、H410等產品,主打不同使用者市場。其中的W480,就是針對工作站環境所設計。相較於Z490來說,W480除了提供更多的USB 3.2與SATA埠之外,亦加入了vPro平台的進階技術,以滿足公司環境統一管理的需求。 ▼ Intel 400晶片組比較 華碩WS720T是專為大眾設計的工作站,擁有專業效能與彈性擴充能力,適合設計、虛擬化等廣泛的應用,適合前述的垂直產業專業人士選擇使用,可直接使用,或設定遠距虛擬桌面(VDI)讓更多人使用。 在CPU方面,可選擇最新Intel W-1200處理器或是第十代Core i9家族處理器,搭配DDR4-2933 ECC或Non-ECC記憶體,最高可擴充到128GB,在繪圖卡方面,則可選擇NVIDIA Quadro或AMD Radeon Pro系列顯示卡,由於通過獨立軟體供應商(ISV)的認證,因此不用擔心軟體相容性或跑不起來,為專業工作流程提供值得信賴的效能、可靠性及保證的相容性。 對外I/O則有HDMI、DisplayPort、DVI-D、VGA輸出埠各1,等於幾乎所有規格的螢幕都可支援。在螢幕輸出能力方面,以內顯來說就可以同時輸出至3部螢幕。而以本機已安裝獨顯的狀況來說,則可使用到3組DisplayPort埠來進行高解析度畫面輸出。 至於網路卡方面,則同時提供1GbE網路孔與2.5GbE網路孔,讓用戶可以免換網路線,直接升級到2.5GbE的有線網路傳輸速度,讓資料的傳輸上更加快速! 這次介紹的WS720T主機,配備的是Intel原廠Core i9-10900 (10C20T)處理器,搭載SK hynix原廠DDR4-3200記憶體16GB x2 (共32GB),電壓為1.2V,讓運作更省電與穩定,儲存裝置則配置Intel原廠760p系列SSD,容量為512GB。而在繪圖卡方面,則是搭載NVIDIA原廠Quadro RTX 4000,此相當於GeForce RTX 2070同款繪圖核心,但賦予更強悍的專業OpenGL繪圖特色,以利更是專業繪圖應用。 值得注意的是,WS720T主機內部擁有非常彈性的擴充空間,搭配其DIY Friendly設計,使用者可以輕鬆轉開外部螺絲來將側蓋開啟,並輕鬆擴充所需要的硬體配件,甚至不需要螺絲起子,即可將所有磁碟機安裝完成,讓工作效率大幅提升! 此外,得利於Intel vPro架構,ASUS WS720T亦可搭配IT管理軟體來進行公司資產管理與配置。對IT人員來說,可選配ASUS Control Center (ACC)的集中式整合管理軟體,提供完整監控公司內部所有電腦裝置。ACC甚至賦予IT管理者能夠透過手機、平板或電腦,來檢視WS720T的機器狀態,並可透遠端方式來進行BIOS升級、軟體更新、開關機等等,就像一般在管理伺服器主機一樣方便。 在BIOS部份,WS720T所搭配的W480/SYS主機板裡,同樣具備Ez-Mode與Advanced Mode兩種介面,基本上ROG等級應有的功能、這款主機板都具備,甚至各種超頻功能都具備,只差在W480晶片組並不支援非K CPU超頻功能。不過考量工作站主要訴求還是以穩定為主,因此其內建的風扇調速等功能也應有盡有,讓工作站長時間下執行負荷重的工作時,也能維持全速運作,以徹底解放出應有的執行效能。 WS720T身為基本工作站,但可提供絕佳的專業工作效能。因此我們這次也來評測一下這台主機的效能。以下列出這次WS720T主機的配備: ● 處理器:Intel Core i9-10900 (10C20T,2.8~5.2GHz) ● 記憶體:SK hynix DDR4-3200 16GBx2 (3200MHz,CL22,1.2V) ● SSD:Intel 760p SSD 512GB (PCIe 3.0x4) ● 繪圖卡:NVIDIA Quadro RTX 4000 8GB GDDR6 ● 電源供應器:AcBel 700W 80 Plus Gold ● 作業系統:Windows 10 Pro 64-bit英文版 v1909 ● 驅動程式:NVIDIA Quadro Driver 451.77 接下來,我們透過一系列專業繪圖領域相關測試,來評測這台WS720T的效能。以下的測試軟體,包括V-Ray、Octane、Luxmark、Blender、SPECviewperf等,以測試Core i9-10900搭配Quadro RTX 4000在專業繪圖領域的效能呈現。此外,像是創作應用相關的Puget Bench for Photoshop與Premiere,我們也測試一下,以了解這樣的工作站拿來進行各式創作的效能表現。當然工作站相關軟體如SPECworkstation也放入測試項目。 至於工作站的耗電如何,我們以WS720T所搭載的散熱風扇,並設定成效能模式,來測試整台工作站主機的功耗。我們分別測試CPU Stress Test (進行CPU壓力測試,以模擬多工作業使用)、CPU+GPU Stress Test (進行CPU+GPU壓力測試,以模擬玩遊戲的場景),讓電腦持續測試約20分鐘以上,以記錄其平均耗電量。 整體而言,華碩這款WS720T塔式工作站主機,結合了Intel第10代處理器與NVIDIA最新Quadro專業繪圖卡的強大CPU與GPU運算能力,再搭配2.5GbE的網路頻寬,以及安裝了32GB(或更高的)記憶體容量,能賦予專業人士進行各種專業繪圖等應用,而且其散熱風扇在全速運作時,噪音也不會太吵,不會像那些高階伺服器那樣超級大聲,必須將其關到電腦室裡面才行。再加上算很省電,因此WS720T算是在效能、噪音與功耗方面,都能取得絕佳平衡點! 此外,WS720T工作站也跟一般DIY電腦主機一樣,不僅擁有絕佳的擴充彈性,包含最多可以安裝到4張專業繪圖卡的能力,安裝4條記憶體以擴充到128GB的能力,還具備DIY Friendly設計,讓用戶免螺絲即可輕鬆安裝更多5.25”、3.5”、2.5”磁碟機,讓儲存容量往上提升!因此,未來不用擔心升級問題!只需將內部的元件換掉並升級即可!不需要整台換掉,值得想要添購工作站的公司行號、專業工作室等用戶來選購。 廠商名稱:ASUS - 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093-456 廠商網址:
-
SAMSUNG X5 1TB實測開箱,Thunderbolt 3資料存取猶如迅雷不及掩耳外接式固態硬碟!
相信不少玩家應該多少都聽過「Thunderbolt 3」的傳輸介面,它的理論最大頻寬可以來到40Gb/s,比目前最新的還要快上一倍,如此高的頻寬讓它成為許多現今高檔電腦產品的必備規格之一,目的就是要來滿足對於速度追求沒有極限的玩家,以及需要頻繁檔案傳輸的專業人士,而世界記憶體顆粒大廠三星也推出了支援Thunderbolt 3介面行動固態硬碟,要來滿足這些玩家們需求。 Samsung X5 Thunderbolt 3行動固態硬碟(以下簡稱X5)的機身以超跑的外觀為靈感,採用非常特別的雙色、雙材質表面的設計,上方的部分為銀灰色的拋光質感,底部則是啞光的大紅色,流線的線條看起來確實就像是超跑的引擎蓋,低調中又充滿的野性的美感,與Thunderbolt 3主打「超高速」的概念相呼應。 X5為了滿足Thunderbolt 3傳輸介面的超高速傳輸需求,三星在內部的儲存晶片上選用了NVMe SSD,讓連續讀取/寫入的速度可以來到2800 MB/s與2300 MB/s,幾可媲美玩家在筆電與主機內部使用的高速M.2 SSD存取效率。 不過一般來說,SSD在進行高速寫入的時候,往往會產生出高熱,如果沒有辦法將熱量散出,存取速度就會被降低(業界稱此現象為Throttling,類似汽車降檔位的做法,來維持產品穩定運作)。而為了避免這個降速的情形發生,X5使用了DTG (動態散熱保護)技術,內部使用了大面積的散熱片來加速導熱,讓機器的表面溫度可以長時間維持在45°C 以下,賦予X5能保持高速狀態來進行存取。 此外,玩家既然砸了大錢買下如此頂級行動固態硬碟,在耐用度上自然也必須到位,針對這點X5不論是外殼還是保護框架,都用上了重量輕且堅固的鎂合金材質,並且可以承受2米內跌落衝擊,並提高三年的保固服務。而在資料安全的保護上,三星亦有提供同步程式可以進行AES 256位元的密碼加密,防止有心人士竊取資料,從而實現裡外兼具的安全防護。 在介紹完X5的各項重點之後,自然是要來驗證這顆行動固態硬碟,是否真的可以像是官方說的一樣,有著能夠有著媲美M.2 SSD的高速傳輸速率。不過在測試之前有一點要注意,雖然X5採用的連接孔是USB Type C,但是內部的傳輸協議是不支援USB資料傳輸的,所以玩家如果把它接上不具備Thunderbolt 3規格的USB-C孔,是無法認到該行動硬碟的喔! 至於在測試設備的部分,小編選擇MacBook Pro和能夠支援Thunderbolt 3的主機板,以此來試驗看看Mac OS和Winodws系統在傳輸的表現上是否會有所不同。 在MacBook Pro上小編使用Blackmagic Design推出硬碟測速工具進行測試,在讀取的部分得到約2,500 MB/s的速度,寫入的部分則在2,000 MB/s左右,與官方的所宣稱的數據算是非常接近! 接下來換到Windows平台,值得注意的是Windows預設針對Thunderbolt 3的儲存裝置有進行寫入保護,在不關閉的情況下,寫入速度會被限制在600MB/s左右,玩家若要發揮完整的速度,需要將X5的「在裝置上啟用寫入快取」打開,才能真正解放X5的效能。 三星推出的X5行動固態硬碟利用Thunderbolt 3的超高頻寬替產品帶來了不輸M.2 SSD的存取速度,只要玩家的硬體裝備允許,在速度方面的表現絕對是一般隨身硬碟所無法比擬的,這也是三星將此產品定位為專業人士所必備的神器之一,特別是像攝影師、多媒體工作人等時常有大型檔案傳輸需求還需得到處奔波的職業,儘管所費不貲,但考量到目前僅有Thunderbolt 3能夠提供接近主機體驗的傳輸速度,倘若有著對於效率和攜帶性的絕對要求,X5必然是一款值得購買的產品。 廠商名稱:SAMSUNG - 台灣三星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連絡電話:02-2656-8686 官方網站:www.samsung.com 產品價格:512GB: 7990元;1TB: 14,900元;2TB: 26,900元 →更多的【PCDIY! External SSD & HDD 外接式 固態硬碟 & 機械硬碟 / USB Flash Drive 隨身碟 / Memory Card 記憶卡 / Card Reader 讀卡機】: →更多的【PCDIY! 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PCDIY! HDD / 機械硬碟 / 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NAS / 網路儲存裝置】: →更多的【PCDIY! Camera / 相機 鏡頭 / 攝影機 / 行車記錄器 / 穿戴式攝影機 / 腳架雲台 / 三軸穩定器 / 攝錄影器材】:
-
T-FORCE SPARK RGB 128GB實測開箱,隨身碟也要閃閃惹人愛!
RGB燈效的延伸產品沒有極限,而十銓T-FORCE在這方面可說是做得非常完整,在自家的記憶體上就時常能看到RGB的影子,先前更是有,可說是在視覺和效能兩方面都兼顧到的一時之選。 今年T-FORCE再接再厲,針對RGB燈效產品推出了全新的SPARK RGB USB隨身碟,容量為目前小型USB隨身碟較主流的128GB容量,在小巧的體積(僅25g重)下給出足夠的空間,而在連接埠選擇上則是以USB 3.2 Gen 1作連接,確保能擁有比傳統USB 2.0更快速的傳輸效果。 SPARK RGB USB 隨身碟容量目前僅128GB版本,對於一般使用者來說是絕對足夠的,簡單低調的外觀設計下,選擇以單純的黑色作為主色系,並以無帽蓋設計的滑推式USB接頭使用,除了可以確保單手使用便利以外,也能減少帽蓋遺失的可能。視覺上另有推滑區的獨特格紋設計,視覺上還滿有質感的。 不過視覺上最大特點自然還是尾端的RGB燈效了,可別單純以為它只是作為視覺效果設計,T-FORCE為了提供玩家使用的便利性,特別搭載了「智能容量提示燈效」,會根據目前隨身碟內的剩餘儲存容量在對應百分比下,以不同的燈效作提醒,在容量還有80%以下(約102GB以內)時,會以藍色作為主色系顯示、容量已使用81~92%之間時(約102~117GB),則是會以黃色為提示,但如果是已使用超過93%、也就是用到119GB以上時,便會以紅色燈效作為警告,方便玩家能夠隨時掌握剩餘的儲存容量。 但這邊也要值得注意的是,因為採用的是USB Type-A連接埠的關係,所以除了PC電腦以外,也能提供給Xbox或PlayStation這些家用遊戲主機使用,甚至也可以給MacOS系統電腦使用,但這智能容量提示燈效只有在Windows PC電腦上可使用喔!其他平台使用的話,隨身碟僅會以彩虹循環的方式顯示燈效。 仔細分析後,可以發現這支隨身碟將容量分割成兩個分割區:一個是使用者儲存區,另一個是佔用很小空間(約390KB)的CD-ROM唯讀區,裡面存有LEDCap.exe程式和AutoRun.inf程式,讓使用者在插入隨身碟時就自動去執行該程式,以便能夠透過RGB燈效來顯示剩餘容量。若您關閉自動執行,或在其他作業系統平台上使用的話,自然就不會提示剩餘容量囉!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NoytcFhzmU ▲彩虹燈效循環展示。 身為USB隨身碟,自然不能只有外表好看而已,在效能也必須有一定水準才行,我們實際將T-FORCE SPARK RGB USB 3.2 128GB隨身碟拿到主機板和筆電上進行測試,並且都是以支援USB 3.2 Gen 1的連接埠進行測試的結果,T-FORCE官方針對這款隨身碟提攻的讀寫速度是180 / 90 MB/s。 眼尖的玩家可能會覺得奇怪,為什麼實際測試的數據雖然讀取速度達到令人非常滿意的破官方數據表現,達到200 MB/s左右的水準,但在寫入部分則是稍微有些落差,小編也稍微追蹤了一下官方數據來源,發現官方的測試數據是來自Crystal Disk Mark 5.5.0版本、而我們測試的則是7.0.0版本,兩者有數個版本之間的差異,可理解為軟體更新以後,對於硬體的要求也變得更加精密些,也因此造成了一些數據上的誤差。 若單就以一般日常存檔、取檔來看,還算是在預期中的數字,存入一個大小約2GB的檔案,其速度大約落在50 MB/s左右,並且會有些微的波動,這點也算是在合理的誤差值之內,因此在平常使用的話,T-FORCE SPARK RGB USB 3.2 128GB的效能還算可以接受! 總結來說,T-FORCE SPARK RGB USB 3.2 128GB這款隨身碟,在外觀上的「亮眼」程度,絕對贏過一眾市面隨身碟,再加上T-FORCE本身的設計,在視覺上來說這款隨身碟擁有精品的質感;至於在效能表現上來說,讀寫速度也還在可以接受的範圍內,同時USB 3.2 Gen 1 Type-A的支援下,讓可應用的平台非常多元,再者,小貼心處智能容量提示燈效也是非常不錯的一點,讓玩家能在存取檔案時就直接第一眼先得知還剩下多少儲存容量,使用上滿方便的,值得玩家做為購買考慮。 →更多的【PCDIY! External SSD & HDD 外接式 固態硬碟 & 機械硬碟 / USB Flash Drive 隨身碟 / Memory Card 記憶卡 / Card Reader 讀卡機】: →更多的【PCDIY! 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PCDIY! HDD / 機械硬碟 / 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NAS / 網路儲存裝置】: →更多的【PCDIY! Camera / 相機 鏡頭 / 攝影機 / 行車記錄器 / 穿戴式攝影機 / 腳架雲台 / 三軸穩定器 / 攝錄影器材】:
-
AMD Ryzen 3000XT家族開箱評測,效能再上一層樓,聯袂StoreMI 2.0效能簡測
AMD自2019年7月7日推出7nm的Ryzen 3000家族處理器之後,挾其先進製程、高階規格與絕佳效能等特色,在市場上刮起莫大旋風。如今適逢7nm產品推出一年,AMD先前就先預告將,這次涵蓋了Ryzen 9 3900XT、Ryzen 7 3800XT與Ryzen 5 3600XT等三款強化版本,以同樣499、399、249美元的建議售價來供應市場,以準備取代現有的Ryzen 9 3900X、Ryzen 7 3800X與Ryzen 5 3600X。 這次3000XT版本的改變,相較於先前的3000X系列來說,主要就是提升100~200MHz的時脈,因此單核心和多核心的效能都能快一些,再搭配新版Ryzen Master軟體工具,提供簡易直覺和專業操控雙介面設計,讓玩家透過開啟自動OC (超頻模式)或是Manual (手動模式)來釋放出更多效能,以擁有更快的電腦使用體驗。因此,若現在想要組裝7nm電腦,就可以選擇3000XT系列,以同樣價格來獲取更高的效能。至於先前的3000X則仍會同時在市場上以更優惠的價格販售中。 此外,針對儲存效能部份,當Intel持續推廣其Optane記憶體快取技術之時,AMD這次推出了新的StoreMI 2.0版本,採用全新介面設計,更簡潔,更好懂!讓使用者若選擇傳統HDD來建構大容量儲存空間時,可以再搭配一顆SSD來做為加速碟,不需要複雜的BIOS設定,即可讓系統的整體效能提升。 本篇文章將從Ryzen 3000XT的產品進行開箱評測,透過其與先前Ryzen 3000X系列,並與Intel的同級產品:Core i9-10900KF、i7-10700KF、i5-10600KF進行比較!此外,針對StoreMI 2.0的部份,我們也有進行實際測試,以讓消費者得知這次AMD推出的菜色,是不是能夠再香一整年! 這次AMD正式上架的Ryzen 3000XT家族,主要是針對狂熱玩家所打造,一樣採用台積電7nm製程、Zen 2架構設計,支援PCIe 4.0規格,可相容現有的X570、新的,與舊的X470、B450等AM4腳位主機板。但這次有優化過,因此在效能上能比先前3000X系列有所提升。 這次發表的Ryzen 3000XT包含了Ryzen 9 3900XT、Ryzen 7 3800XT與Ryzen 5 3600XT,建議售價分別是499、399、249美元。基本規格跟3000X系列相同,只差在3000XT的爆發時脈提升約100~200MHz,因此可以擁有更好的效能表現。 ● AMD (以取代3900X):12C24T,建議售價499美元 ● AMD (以取代3800X):8C16T,建議售價399美元 ● AMD (以取代3600X):6C12T,建議售價249美元 這次Ryzen 3000XT家族中,由於有Ryzen 9 3900XT和Ryzen 7 3800XT兩款沒附散熱風扇,因此這兩款在包裝上也與Ryzen 9 3900X與Ryzen 7 3800X不一樣!基本上,XT的包裝會比較薄一點就是了,很好認! 以下就是這次的Ryzen 3000XT處理器產品內容與Ryzen 3000家族規格表。 ▼表 AMD Ryzen 3000家族(代號Matisse與Matisse Refresh)處理器規格比較 AMD Ryzen 9 3900XT是這次3000XT中的旗艦版本,採用12核心、24執行緒設計,在時脈方面跟3900X一樣基頻為3.8GHz,但爆發時脈則提升了100MHz,達到4.7GHz,快取容量達70MB,可支援DDR4-3200,TDP 105W,基本上大多數規格都跟先前3900X一樣,主要瞄準對手的Core i9-10900KF (建議售價488~499美元,10C20T,3.7~5.3GHz,125W) 。 只是這次3900XT沒送Wraith Prism RGB風扇,也就是說一樣是499美元的價格,玩家可以選擇買先前的3900X,爆發時脈4.6GHz,有隨附風扇。或者選擇買這次新的3900XT,爆發時脈達4.7GHz,風扇則得自己準備!當然拿3900X的風扇來用也是可以的!只是若要發揮最高效能,建議可以使用水冷散熱方案。 至於頂級的Ryzen 9 3950X為什麼沒有推出Ryzen 9 3950XT呢?其實因為這款16C32T的處理器應該已經接近到AM4腳位設計的物理極限了,再往上提升時脈或效能其實空間有限,再加上這顆旗艦已經建議售價達到749美元了,C/P值不見得有優勢。因此AMD可能是因為這些原因,才取消推出3950XT的計畫。 AMD Ryzen 7 3800XT是這次3000XT中的高階版本,採用8核心、16執行緒設計,在時脈方面跟3800X一樣基頻為3.9GHz,但爆發時脈則提升了200MHz,達到4.7GHz,快取容量達36MB,可支援DDR4-3200,TDP則是105W,因此基本規格跟先前3800X差不多,主要瞄準對手的Core i7-10700KF (建議售價349~361美元,8C16T,3.8~5.1GHz,125W)) 。 但是,3800XT一樣也是沒送Wraith Prism RGB風扇,也就是說一樣是399美元的價格,玩家可以選擇買舊款3800X,爆發時脈4.5GHz,有隨附風扇,或者選擇買新的3900XT,爆發時脈4.7GHz,但風扇也是要自己準備!拿3900X的風扇使用也可以! 不過,由於3800X或3800XT的TDP都是105W,相較於同樣都是8C/12T的3700X來說,其時脈為3.6~4.4GHz,只比3800X的3.9~4.5GHz慢個100~300MHz,但售價卻僅要329美元,且TDP只要65W,因此玩家若以功耗優化為目的的話,也許可以考慮買Ryzen 7 3700X (可以)。 至於中階主流的AMD Ryzen 5 3600XT,則是採用6核心、12執行緒設計,在時脈方面跟3600X一樣基頻為3.8GHz,但爆發時脈則提升了100MHz,達到4.5GHz,快取容量達35MB,可支援DDR4-3200,TDP則是95W,所以整體來說,基本規格跟先前3600X差不多。主要瞄準對手的Core i5-10600KF (建議售價237~238美元,6C12T,4.1~4.8GHz,125W) 。 至於3600XT則跟3600X幾乎一樣,也有隨包裝送Wraith Spire風扇。因此,一樣是249美元,買3600XT可以多買到100MHz的爆發時脈,因此若兩者差價很多,玩家幾乎不用考慮3600X,就直接買3600XT吧! AMD這次隨著Ryzen 3000XT的上市,也推出了新版的Ryzen Master超頻軟體工具,提供了簡易直覺(Basic View)和專業操控(Advanced View)雙介面設計,讓入門玩家或專業玩家,都能選擇自己習慣的介面來輕鬆使用。玩家可以開啟自動OC (超頻模式)或是Manual (手動模式),來進行超頻。 安裝好之後,畫面會出現目前的CPU溫度/時脈/電壓,以及控制模式。這裡提供了Default (自定)、Auto OC (自動超頻)、Manual (手動超頻)的方式,讓玩家可以透過系統幫你超頻,或是您自己手動來超頻,兩者都OK。如果這樣Basic View不習慣,還可以切換到Advanced View介面,裡面有更多的細節設定項目,讓玩家可以進行更細部的超頻設計,以釋放出處理器的終極效能。 為了解Ryzen 3000XT的效能,到底比出道一年的Ryzen 3000X快多少,此外這次的XT,是否能與Intel最近推出代號為Comet Lake-S的第10代Core處理器平起平坐,以下就讓我們開始做評比。為了公平起見,我們各平台都搭配AIO水冷散熱器來進行測試,在顯示卡方面也分別選擇NVIDIA高階PCIe 3.0顯示卡與AMD高階PCIe 4.0顯示卡,來測試以不同顯示卡的搭配下,兩家陣營的整體效能表現。 以下是我們的測試配備。 ● 測試平台: 》 處理器: (1) AMD Ryzen 9 3900XT (12C24T) @ 3.8~4.7GHz (NT$15,970) 主角1! (2) AMD Ryzen 7 3800XT (8C16T) @ 3.9~4.7GHz (NT$12,970) 主角2! (3) AMD Ryzen 5 3600XT (6C12T) @ 3.8~4.5GHz (NT$7,770) 主角3! (4) AMD Ryzen 9 3900X (12C24T) @ 3.8~4.6GHz (NT$13,990) 配角1! (5) AMD Ryzen 7 3800X (8C16T) @ 3.9~4.5GHz (NT$10,800) 配角2! (6) AMD Ryzen 7 3700X (8C16T) @ 3.6~4.4GHz (NT$9,970) 配角2.5! (7) AMD Ryzen 5 3600X (6C12T) @ 3.8~4.4GHz (NT$6,500) 配角3! (8) Intel Core i9-10900KF (10C/20T) @ 3.7~5.3GHz (約NT$17,200) 對手1! (9) Intel Core i7-10700KF (8C/16T) @ 3.8~5.1GHz (約NT$11,500) 對手2! (10) Intel Core i5-10600KF (6C/12T) @ 4.1~4.8GHz (約NT$7,800) 對手3! 》 散熱器:NZXT Kraken X52 AiO水冷散熱器 ※測試Intel和AMD平台 》 主機板: (1) ROG Crosshair VIII Formula ※測試AMD CPU (2) ROG Maximus XII Formula ※測試Intel CPU BIOS:(1) 2103 (06/19/2020) (2) 0508 (04/29/2020) 》 記憶體:G.Skill FlareX F4-3200C 16GB (8GB ×2) 》 顯示卡:(1) NVIDIA GeForce RTX 2080 SUPER 8G ※測試A+N平台 (2) AMD Radeon RX 5700XT 8GB ※測試3A平台 》 SSD:Team CARDEA Zero Z440 MP34 1TB (PCIe 4) 》 作業系統:Windows 10 Pro Build 1909 (x64) 以下就來看看測試成績與說明! 前面說過耗電部份,我們也針對Core i7-10700K、Ryzen 7 3800X與Ryzen 7 3700X等三種平台,來進行耗電測試,皆搭配水冷系統,這是計算整台電腦主機的功耗。我們分別測試Idle (待機模式,以模擬一般桌面使用)、CPU Stress Test (進行CPU壓力測試,以模擬多工作業使用)、CPU+GPU Stress Test (進行CPU+GPU壓力測試,以模擬玩遊戲的場景)等三種運作模式,讓電腦持續測試約6~10分鐘,以記錄其平均耗電量。 這次我們僅針對R9、R7和i9、i7進行耗電測試。由於i9與i7的PL2值非常高,因此在單純CPU壓力測試時,R9和R7都比i9和i7省電許多。不過,在搭配顯示卡時,其耗電量可說是「豁出去」一樣,耗電直接向上飆升。在CPU+GPU都是極速之下,變成Ryzen 3000XT的耗電量比Ryzen 3000X高出很多!以下就是本次耗電量的測試結果。 至於CPU溫度方面,歸功於水冷散熱器的幫助,讓上述的CPU都能壓制到87~88°C以下,使電腦的效能完整釋放。筆者嘗試使用Wraith Prism RGB散熱風扇來搭配R9 3900XT使用,雖說一樣可以使用,但全速時,溫度幾乎飆破95°C以上,甚至有可能會發生CPU Throttling狀態,讓運作時脈下降,使其效能降低。因此Ryzen 7 3800XT和Ryzen 9 3900XT,建議還是搭配水冷散熱器使用吧! 由於當今3A遊戲的容量都非常大,創作者的資料量也非常多且龐大!因此不少玩家在儲存裝置的安裝方面,通常在系統碟配上SSD來加速開機或軟體載入之外,各式其他龐大資料或是遊戲,就會放置存放在傳統大容量的HDD上了。而有些中階筆電也是採用SSD+HDD的配置方式,讓電腦開機快,但遊戲資料若放HDD的話,載入速度一樣很慢。讓遊戲體驗大打折扣! 為提升儲存效能,Intel陣營是推出Optane記憶體快取技術,透過BIOS的設定來將SSD快取碟搭配HDD做綁定,並透過RST軟體來達到快取加速的效果。這部份,AMD先前有與Enmotus合作,推出FuzeDrive for AMD,而AMD也重新包裝成StoreMI軟體,其原理也是透過將HDD與SSD綁定(或是慢速大容量SSD與高速SSD做綁定),來達到相同的加速效果。 不過,這次AMD推出的全新,則捨棄SSD+SSD的作法,改採用大多數使用者的HDD+SSD配置方式,讓使用者來加速其快取裝置。這次StoreMI 2.0採用全新介面設計,更簡潔,更好懂,更不需要複雜的BIOS設定!可以支援任何容量的HDD/SSD,讓使用者的HDD可以綁定系統中的任何一顆未使用的SSD,來當作其快取加速碟(SSD Cache),新的唯讀演算法可確保資料完整性。且這次隨時可以綁定或解除綁定,彈性非常高!值得有安裝HDD的玩家來搭配SSD使用,讓系統的整體效能提升。 以下我們就進行簡單實測,這次選擇一顆循序讀寫約為220MB/s的6TB HDD,來安裝全新的Windows 10系統,並安裝好必要驅動程式與測試軟體,然後搭配一張256GB的PCIe 3.0 SSD (循序讀寫約為3500 / 1200MB/s)來當成其SSD快取。並針對大檔案(25GB)複製,小檔案(5GB)複製來進行加速測試,另外再以PCMark10來進行系統效能評測,以測試StoreMI 2.0對於純HDD系統在加入SSD快取碟之後,能提升多少效能。以下就是我們的實測。 實測結果可參考測試表,可以發現,StoreMI 2.0的加速效果非常顯著,值得玩家們嘗試。不過,AMD的StoreMI 2.0目前先支援X570平台,到2020年第三季之後,才會陸續支援X470、B450、B550、X399、TRX40等主機板平台!值得注意一下! 從上述的測試結果,可以發現這次AMD推出的Ryzen 3000XT處理器,透過提升爆發時脈約100~200MHz,搭配全新Ryzen Master超頻工具,以及幾乎解鎖TDP上限的設定,將效能完整釋放,提供Enthusiast (狂熱玩家)絕佳的效能平台,讓Ryzen 3000家族處理器的香氣持續遠播! AMD在2020年的7nm布局上,除了先前推出了Ryzen 3 3300X與3100來補足入門級的產品之外,在主流、高階、旗艦級的產品,也推出了這次的Ryzen 3000XT家族,維持相同售價,來讓玩家們有更高速的選擇。在主機板方面則是推出主流級的B550晶片組,讓入門或主流玩家也能享有PCIe 4.0的支援能力。至於軟體方面,則是推出上述的Ryzen Master超頻工具,以及StoreMI 2.0的儲存裝置加速軟體,另外更捆綁最新的3A級遊戲,讓玩家能享有最新的效能與最新遊戲體驗! 當然,最重要的是,AMD表示Zen 3架構處理器(Ryzen 4000家族)也將如期推出!因此,想要組裝真香平台的玩家們,不管是現在要組裝Ryzen 3000XT,或是等到10月左右來準備組Ryzen 4000,都是不錯的選擇! AMD官方為慶祝Ryzen 3000XT系列上市,已與Ubisoft攜手合作3A大作遊戲綑綁計畫,只要玩家於2020/7/7 ~ 2020/10/3活動期間內,購買AMD Ryzen CPU指定型號,上網登錄就送價值USD$59.99的《刺客教條:維京紀元》遊戲一套,相關詳細資訊可以至官方活動頁面查詢,直通車連結→。 CPU指定型號: ◎ AMD Ryzen 9 3950X ◎ AMD Ryzen 9 3900X / 3900XT ◎ AMD Ryzen 7 3800X / 3800XT ◎ AMD Ryzen 7 3700X ● ● ● ● ● ● ● ● ● ●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最多人點閱
- ANTEC TORQUE魅影視覺系機殼開箱,安鈦克戰鬥機俯衝攻擊概念電競機箱新登場!
- 十銓T-FORCE CARDEA 1TB散熱片版本實測開箱,PCIe 4.0 x4高效能固態硬碟!
- QNAP TVS-872XT-i5-16G實測開箱,旗艦級10GbE與Thunderbolt 3創作者8-Bay NAS
- 創見Transcend StoreJet 25C3S/25C3N外接硬碟實測開箱,輕薄時尚內建獨家檔案救援優質選擇!
- AMD CPU與超輕巧ITX小板輕鬆配:華碩 ROG STRIX B450-I GAMING ft. Ryzen 3 3300X
- SUPERMICRO SUPERO C7Z170-OCE開箱實測,伺服器級電競主機板全面來襲!
- Intel SSD 750 1.2TB實測開箱,NVMe PCIe SSD固態硬碟中的頂尖之作!
- AMD Ryzen 3 3300X & 3100效能測試,完勝9400 / 9100,搭配B550最佳平台
- SUPERMICRO SUPERO C7Z270-CG實測開箱,伺服器級電競主機板重裝上陣!
- ASUSTOR AS5304T NAS實測開箱,Feat. WD RED 4TB NAS HDD/WD RED SA500 NAS SSD性能大爆發!
- NVIDIA GeForce RTX 3080 10GB創始版顯示卡開箱實測,4K高畫質光追遊戲的最佳主角
- AMD Ryzen 5 3600X / 3400G開箱實測,獨顯內顯皆高效,主流電競最佳平台!